这门神奇的手艺叫做“面塑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捏面人”。在历史上,中国的“捏面人”民间传统技艺可谓源远流长,最早流传于中原,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。而且这些生动精巧的面塑小人物还真是能吃的,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对捏面人有记载:“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”,谓之为“果食”,可见旧时的“面塑”作品都是能吃的。
如今的面塑作品也仍是以面粉、糯米粉、明矾、食盐、色料等为原料制成,不过如此精美生动的面塑作品,大家应该也不会舍得吃吧。而且面塑艺术家们为了作品色彩更为鲜艳和长久保留,会添加一些“独门配方”的添加剂,所以如今的面塑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观赏把玩,大家可别真的去品尝了。
都说艺术来自于生活,高于生活,面塑艺术更是如此。其题材广泛,雅俗共赏,创作多取材自传统戏曲、四大名著、民间传说、神话故事、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植物等。
关于面塑,在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:三国孔明征伐南蛮,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。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。说也奇怪,此后部队竟得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,从此,孔明就成为“面塑”艺人供奉的祖师爷。
面塑艺术在我国流传广泛,不同地区的面塑都有着典型的民间地方特色。如黄河流域的捏面人作品古朴粗犷,豪放厚重;长江流域的捏面人作品则典雅细致,精巧优美,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。加之其体积小、便于携带,又经久不腐、不裂、kaiyun不变形、不褪色,因而不仅是旅游者喜爱之物,kaiyun还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。
早年间手艺人挑着货担走街串巷,用自己的一双巧手谋生。如今这些手艺人早已放下肩上的货担,面塑手艺则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,走入了艺术殿堂。
在云浮的郁南县千官镇双龙村,便有面塑艺术的传承人——蔡金月。相传,清同治年间,该村村民蔡恒广在外省习得该技艺,回乡后便以制售面塑为生,后该技艺在家族内传承,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。而蔡金月师傅则是蔡家的第四代传人,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其为“公仔蔡”。面塑艺术现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要做出好的面塑作品,和出好的粉团是关键,粉太硬面塑会裂开,粉太软面塑不好成型,黏度一定要适中,经验很重要。从煮开的水中捞出浮起的面团,趁热迅速地揉捏,加入不同的颜料制出各色小面团材料……非遗传人蔡金月师傅一丝不苟的制作过程,让观者赞叹不已。
面塑艺术作品创作强调在较短时间内一气呵成,中途不间断。老艺人熟练地把长年累月打磨的技法付诸双手——捻、揉、搓、挤、压、团、挑、按、拨,辅以剪刀、梳子、竹签等简单工具,左点右划,转眼之间,kaiyun便可眉目传神,再用一小片黑面往头顶一摁,小梳子一抹就成了头发、胡须。接着用一丁点颜色不同的面料在手心中一擀,就是一件衣服,三下五除二儿童玩具,搓好身子,手脚捏齐,姿势摆好kaiyun,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瞬间就惟妙惟肖地立于眼前。
当然,这只是蔡师傅的小试牛刀,在收藏展览的作品中,可以看到其作品造型生动、细致传神,对人物结构把握准确,面部表情刻画惟妙惟肖,运用小小面团即可展现人物形象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,技艺可谓出神入化。
面塑艺术蕴含着民间朴素的审美情趣,也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。这门传统的指尖艺术一度也曾陷入后继无人的局面,所幸全社会已经对非遗的保护愈来愈重视,蔡金月师傅也不顾年迈,不遗余力地为面塑这门艺术培养传人。如今的面塑艺术不但是一种传统技艺,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,带给我们生活乐趣kaiyun,提高了我们的审美,更是我们的情感表达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